备战全国十二届美展汉中市美术作品汇报展艺术研讨会

 

 

 

201418日上午九时许,汉中市美术作品展在陕西美术馆隆重开幕。到会嘉宾如云,名家荟萃。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西京、党组书记吕俊涛、陕西画院党支部书记副院长邢庆仁以及美院和陕师大的不少教授专家参加了开幕式,王西京主席就这次画展致了开幕词。

十点半左右,在巨石老师的主持下,在陕西美术馆六楼会议室召开了作品研讨会。现就各位教授专家的点评整理如下。

 

巨石:首先祝贺汉中市美术展的开幕!这次开幕,是陕西美协一项大的举措。前一阵子,各地市美展相继举办,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各次研讨会中,专家教授就作品的点评启迪了大批的中青年画家,令许多画家巅覆了以前的创作手法以及思维模式,在立意与构思上有了新的大胆的突破。今天汉中美展,是陕西美术综合实力的一次体现。汉中美协的领导和画家们,为了筹备这次美展,可谓煞费苦心,全力以赴。汉中有着自身的文化特点、地缘关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这些因素对于画家的创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这些因素,让汉中的画家们画出了各类优秀的作品,尤其是油画,有着新时代的语言和特征,王主席对此很是满意。国画中,有一部分体现着时代感,有担当意识;而有一部分,则缺乏这种要素。我希望画家们拿起画笔时,对自身进行反问,在创作时,要把握一个度,一个画家胸中应该有的度,也就是,将艺术创作和艺术担当结合起来。我认为,一件美术作品,只有具备了时代的承担精神,才会充满活力,才是一件好的作品。

现在,研讨会开始!

 

王西京:汉中美展的成果,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油画,画得很好,我以前没有见过汉中画家的这类作品,令我十分惊喜。从展出的这些作品中,体现出汉中画家整体实力的雄厚,可见创作势头非常强劲。汉中多是山区,以前生活条件艰苦,交通又不便,相对关中而言,是个闭塞的地域。如今,高速公路缩短了汉中与关中的距离,以及信息时代的快捷,使汉中各方面条件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观。汉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是一方艺术家成长的风水宝地。随着各方面条件的一步步改善,汉中参与省上市上的各交流活动比较积极了,如今涌现出很好的令人振备的作品,可喜可贺。不过,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汉中地区创作实力相对薄弱,当然,这不止是汉中,整个陕西画界都面临这个问题。十二届国展,是个全国性的大展,门槛高,竞争强,人员多,非常激烈。我们的表面目的,是为备战而参展,可我们的真实目的,是借着国展的东风来促进我省美术队伍的繁荣。其实,在全国大展上拿奖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参展的过程。美术创作的核心并不是为了拿奖而创作,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激励画家创作出好的作品。这次国展,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就是,作为国展,就是强调创作的主题性和主流意识,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反映自己对生活的态度,提供正能量。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传统的东西多,发现生活的东西少,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的东西更少,原因所在?就是独特的审美视角弱。所以,一个画家,在表现形式的同时,要强调个性,要用独特的语言来表现。汉中的画家由于地域的明显特色,擅于表现山水。我希望汉中的画家强调艺术个性,艺术语言,运用独有的自然资源条件来完成自我艺术的架构。十二届国展之后,陕西准备举行十二届美术作品评选,针对陕西目前的创作队伍,进行一番梳理,争取推出一批优秀的后起之秀。令我欣慰的是,汉中画家的工笔画很好,基础好,实力强,于此,汉中的画家具备了出好作品的坚实基础,好的作品怎么衡量?就是构思。从历史上看,汉中是一个出画家的地方,以往不说,就目前有些画家,日渐成熟,令人振奋。我衷心希望汉中的画家们在这次国展中,为陕西画界增添一道浓墨重彩的一笔,为陕西美术事业的繁荣贡献出一份力量。

沈奇:我是汉中人,今天参加这次会展,十分激动。我要说的是:一点祝贺,两点提示。我心怀深深的故乡情,人重故乡土,飞鸟思故乡,此乃人之常情。看到这次会展圆满举办,我很欣慰。汉中的地缘文化孕育了这方水土是个出艺术家的地方,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好作品,我发自肺腑地喜悦和祝贺,溢于言表。我一直关注老家的发展,在方济众研究所,我提出一个想法,作为画家要思考什么?如何表现自我?当然,这也是一个美学的概念。一个提示,今天看会展,感觉整体的面貌不低,却让人有点懵。这种懵让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排除主题性绘画与传统文人风骨的纠结?如何既与时俱进,又有传统的风骨?我以为,主要在于如何表达,要么跟时代走,要么坚守自己的风格。汉中的地缘板块,使画家们的个人风格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他们风格的趋向,这本身也是一个纠结。面对当下,如何排除干扰,守护心灵,突出自我?当然,排除这种纠结,就得找准方向感,一条道走下去,持之以恒,终有成果。另一个提示,汉中由于季节和气候的原因,地域环境,使得这方人群节奏慢,自满自足,眼界有限,所以,一个画家要出成果,必须解决和克服这种地域文化长久积淀形成的心理因素。

 

姜怡翔:沈奇老师的两点提示,很有意义,我赞同。重视提示,画面才有意义。如果不重视提示,就会陷入国画中,即笔墨技法构图,失去了时代的气息感。一个画家,要看到自己的精神状态,想想,用国画要画什么?还有,画画要强调趣味性。趣味性,就是地方文化特色的所在,有趣味性才有时代性。比如刘文西老师和崔振宽老师,他们在趣味性上突出时代性个体性,有了地域特色,也有了自已的特色。北方人不比南方人,拙,是其特点,于此,北方画家的画作才有了厚度。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任何艺术的灵感均来源于生活,又超出于生活,形神合一的境界,才是画家精神世界的表达。否则,画家会经常在世界上感到迷茫,为什么如此?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其实,画法只是风格上的,看了这次会展,我认为在技法上的,应该再好好提高。大画家有大家的画法形式,作为中小家啥都应该有。汉中画展总体上造型观不是太好太精,有的画家画的很好,可只是画古人,古人画得再好,也只是忙前几代人的事了,长时间地封闭在某点上,往往会缺失时代的气息。

 

万鼎:姜怡翔老师的观点,我赞同,而且很有感受。我有感受的是,怎样画?技法的问题。尤其谈到汉中画展的感受,沈奇老师说汉中画家以及画作有着羞答答的样子,而关中人像推土机一样缺少一种灵气,我赞同这种说法。可是,有些人为何形成自己的风格?就是因为一个人始终做一件事,孤注一掷。这次画展中,也有我的学生参展,画作有山有水,构图也不错,他们问我画得怎么样,我说若参展,感觉少点啥。想想,我们面对大展,应该画什么?比如《石门颂》,这张画体现一个时代的震撼和厚重感,如果放在汉中,本身就是失败的。为何呢,因为没有自己的思考。反过来,再画《颂石门》,石门在自己的心中位置,创作的时候就不是笔墨的问题了。目前,我正在思考和运用的,和姜怡翔的观点不谋而合。大家和中小家的问题,如何把我的写意和有工作量的东西结合起来,体现自我的独特的风格和地域风情,这些问题,我也陷在纠结之中。还有,从大的时代感上面对国展,不要仅仅想到汉江和黄河,需要放大视野,提高立意。汉中这次会展,作品体现出地域性强,想法也有(我只是针对山水画而言)。在构图上,应该再好好创新,如果要在这方面有所提升,就得把自己扔出去,让自己走出汉中,让自己站在秦岭上,放开眼界,再看,一种气势和思维就在潜移默化中了。

张杲:从今天这次画展中,我感受到汉中地区人气最旺。汉中是西北的小江南,钟灵毓秀。对于会展,年年有,气象不一,玄机无限。我以为,参展的人,应该有个好的心态。一个人,为了艺术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好心态。当年石鲁老师在新城剧场展《东渡》,刘文西老师展《刘子丹》。当年,建国十五周年,汉中、延安、宝鸡、咸阳等地前来参展者廖廖可数,不超过八十幅画作。当时的我,只是个年青的学员。老前辈们一个个平易近人,亲自上场指挥。我们国家在创作主题性题材上,一直支持。如我等这批画家处在这个时代,非常优越,在王西京主席的引导下,大家热情地投入国展备战中。现今,美协会员三千人不止,今非昔比,画家队伍的壮大,创作出好的作品,还是那句话,保持好心态。还有,作为全国性的大展,要拿出好的作品参展,我以为,不在于画法技巧,不在于题材,一幅好的作品从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来,我们每个人都得思考,为什么会留下来?我们未必要在国家的主题性下挤热闹,得有自我的灵感和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气性和个性。我认为,振兴艺术,画家在创作时,个人的文化底蕴非常重要,文化底蕴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宇宙观。

张养玉:我说三点,一是祝贺。套用沈奇老师的话,汉中画展人气旺,汉中朋友人气旺。二是感受。我非常赞同万主席的话,汉中的画家们要把自己从汉中扔出去,如此,才会在创作上有大的视野和眼界。我个人喜欢西班牙,西班牙把自己扔了出去,扔向了全世界,所以西班牙出了许多的艺术家和大师。三是诗性,作为一名画家,不能总把自己放在上游去感受人生和自然的清澈,要到中下游去感受,这样,画家的生活、人生、观念才会丰富起来。我认为,一幅画,最感人的是诗性的东西,画画不能像写记叙文,画是诗意的动态的灵性的。陕西关中像推土机,形容得非常好,好就好在缺少了南方那份灵性。我们经常举办一些活动,引进别国别省的画家作品,目的就是为了开拓大家的视野,熏陶大家的审美。

高民生:画画是个人的事,就像战士一样。在画的过程中,面对生活的感受时,也得是自己个人的事。如果在画画的过程中,想的不是自己,而是想像石鲁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图式,这时,无形之中就会使自我的东西丢失了。今天看了会展,汉中画家的水平,整个看来有新意。当然,这与美院的专业教育、信息时代、资料丰富等等因素相关。就这次会展,从绘画的语言看,水平有限,有待提高。相对于老一代的画家来说,汉中的中青年画家面貌一新,不同往日,有了新的手法和想法。只是现在,画界缺少了一种东西,那就是没了歌颂时代面貌的作品,没有了批判的作品,这也包括我自己在内,很惭愧。我们的画家,面对现实没有了正义感,不敢直面和揭示现实的残酷,缺乏关注现实的精神和担当。如今的大部分画作,精神性弱,忽视细节,在画面的组合上不能联想更多的生活性人生性。我也在一直思考,怎样把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现实的深切忧郁体现在画面上?我们面对当下,可以借用古人来发挥,古为今用,这也叫借题发挥,曲线传言。画不画古人不要紧,要紧的是画古人想表达什么,要在古人的生活中挖掘出意义与价值。也就是说,好的作品,立意上要求创新,注意构思以及细节的展示。一幅好的作品,主题思想的表达,构思,就是成功的一半。画家要在构思上下功夫,向石鲁学习,有了生活感受,又有了素材的积累,就得要形成画面,这,就得要构思,构思是关键,好的构思,作品的艺术性就强。

姜怡翔:我补充一句,我刚才所说的古代概念,指的是重复古代的模式。高民生老师的古代,指的是古为今用,两者所指不同。

刘星:英雄所见略同,我与各位老师的观点相符。补充几句,就是创新的问题。创新是大家都想做的事,中国画方面,如今的画家,大都功力欠缺。姜怡翔老师讲的关于绘画语言不到位还应进一步深造,我赞同。汉中的画家需要走出汉中,关中的画家也需要走出关中,陕西的画家更需要走出陕西。传统与创新,这是个普遍的问题。传统与创新的问题,能否跳出传统,这个与创新不矛盾。陕西的画家应该反映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还有时代感。方济众老师是个成功的个案,他的画作有地域性,有汉中的山水风貌,又有地域性与当代性的结合,结合的非常好。他既着眼于汉中,又挖掘探索,还与时代相随。传统方面,从这次画展看,我个人以为,普遍欠缺,笔墨立意构图以及风格的关系和特点,南方画家做得很好,尤其是江浙。

武妙华:在座的各位教授专家能在百忙之中参加汉中画展,我很感动。研讨会上,各位教授专家的点评,精彩中肯,我很感动。作为汉中人,我恳切邀请大家去汉中,去基地看看,体验一下画家们的生活,从技法上推动他们一把。汉中有着自己的独特性,自然资源丰富,风土人情纯朴,诚恳希望大家能去转转,用艺术的眼光来体验汉中的山山水水,带动汉中的画家走出汉中,为陕西美术界增光添彩。这次,省美协这么认真深入地开展画展,对于汉中的画家来讲,是个非常好的培训机会,还是那句话,我很感动。

 

巨石:谢谢各位教授专家的点评,大家都很重视这次研讨会,希望汉中的画家们好好思考一下,博采众长,补己之短,在创作方面有个大的提高。我认为,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努力了,尽心了,就是好的。这次研讨会,到此结束。

  2014-1-8

 

 

返 回